观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、所任用的人,就可推知这个人以后的前途如何。《尚书》记载,古代的圣王,文、武、周公的时候,特别重视选拔左右事奉他们的人,即使是他们的侍御仆从(侍御仆从用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在他身边驾车的司机,还有给他做饭的保姆、秘书等),这些他身边最亲近的人,都无不是正人君子。这些人的职责是什么呢?可不是一呼再诺,他们要监督君主的一言一行,指正君主行为举止上的过失,他们负有监督的责任。在古代还专门设立了“大仆正”这一个官职,负责教导君主左右的这些亲近、侍御仆从,怎样完成自己的工作,尽到自己的责任。也就是说,在他们上岗之前都要接受道德教育,培养成正人君子,这样的人在君主的左右才不会坏事。我们从这里看到,古人对于自己身边的人是非常重视的,任用也非常的小心。
《墨子》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,这个例子说明很多的领导者、王公大臣并不重视任用贤才,特别是在对待治理国家这件事上,不知道如何重视贤才。他说:如果你有一头牛羊不能够屠宰,你一定会找一个好的屠夫把牛羊交给他,让他来屠宰;如果你想做一件衣服,你一定会找一个好的裁缝把布料交给他,让他来裁制衣服;如果你有一匹病马不能够医治,你一定会找一个好的兽医把它医治好;如果你有一张弓坏了,你也一定会找一个能工巧匠帮你把弓修好。在这些方面,王公大臣们还懂得任用贤才,不会因为这个人和你关系亲近,长得相貌美好,还有钱,你就把这个事情交给他来做。但是在治理国家这件事上,却没有这种慎重的态度,不知道去选用贤才,往往把国家的重要位置给了那些相貌美好的人、无故富裕起来的人,还有自己亲近喜欢的人。从这件事上就看出,王公大臣们更看重这些牛羊、病马、衣服还有危弓等等,而不看重自己的国家。这些人任用不当就会丧失政权,被人家推翻,怎么能够不谨慎呢?这个形容非常的恰当,让我们知道任用什么样的人是最关键的。
在“管仲论相”这个故事中,我们也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。齐桓公任用管仲,把齐国治理得非常好,成为春秋五霸之首,国力十分强盛。但是管仲过世之后,齐桓公没有听从管仲的劝告,而是任用了易牙、竖刁、开方这些人。最后怎么样呢?自己死了很多天都没有人给他收尸,尸体都腐烂了。齐桓公之所以落得这个结果,就是这里所说的,对左右辅佐自己的大臣的任用关系到他是存是亡、是得是失,这是不能够不谨慎的。
(摘自《成为卓越领导:韩诗外传里的领导智慧》)